智慧物聯格局初現, 華聯米漸成第一梯隊
對用戶來說,如果同時購買了華為、小米和聯想的智慧品,但是各產品間又并不能彼此交互,這樣又何談“智慧”二字呢?
繼移動互聯網之后,智能物聯已成為巨頭新的必爭風口。
http://www.98990.cn/Uploads/Bingdu/2018-09-28/5bad0aeac3e33.jpeg
0
科客點評:繼移動互聯網之后,智能物聯已成為巨頭新的必爭風口。
文|曾響鈴
來源|科技向令說(xiangling0815)
現今的物聯網就像唐僧肉,只要懂點時勢的企業都想扎進來咬上一口。就連與智慧家居完全不搭邊的vivo,也聯合OPPO、TCL、美的和極米科技,組建IoT開放生態聯盟。
盡管物聯網全面鋪開的未來不太遙遠,但是智慧物聯還是很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功力,尤其是想扮演主導角色的那群企業家們。華為、小米等IT企業紛紛布局物聯網,老牌PC之王聯想也不甘示弱,順勢提出戰略轉型,B端和C端同時進軍智慧物聯。
自此,智慧物聯領域,IT企業第一梯隊格局初現雛形。
一、飛玉來了,聯想擠進了第一梯隊
董明珠曾在暢想格力的未來生態時,有著這樣的描述:“我們不僅做空調,還要做手機。總有一天希望大家開著格力的車,打著格力手機,控制著家里的溫度。”在她的預想中,手機移動端會成為各行各業布局智慧物聯的關鍵性端口。
但相對而言,國產手機前四強中華為、小米做智慧物聯有著更加顯著的優勢,不僅擁有大半市場份額的手機智能終端用戶優勢,而且還具備整合傳感器、數據連接、云存儲、數據加工分析、機器學習等多項技術內容,智慧物聯的邊緣能力較強。
相對于華為、小米的移動端優勢,PC王牌聯想原本也是有一定的積累,尤其是在大數據、AI、算法、設備云等技術方面,目前資產產品線的布局包含電腦、手機、IPAD以及迷你智能音箱。只是,以前的聯想在與智慧物聯鏈接時,還缺乏一個領導性的技術優勢。
而智能家居發展也有好幾年了,然而智能并不智能,比如智能音箱,有時候對多語音的識別和反應能力還是有所欠缺,當然,這是一個行業性的問題。
去年初,聯想成立其自創立以來的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,由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近30年的經驗和成果的徐飛玉博士領導。來聯想之前,徐飛玉在德國DFKI領導語言實驗室文本分析研究團隊。因此,徐飛玉的到來極大地豐富了聯想的技術和賦能能力,尤其是在智能助手,對話系統、多語言處理等方面。比如在語音和自然語言領域,聯想的專利數量中國排名第三,世界排名19。
而能讓產品“更自然”、“更懂你”、“更有溫度”的多語言處理及語音技術,恰巧是決定智能物聯端口設備是否智能的關鍵性因素。這與聯想原有的技術優勢可進行互補,在智慧物聯上更能產生生化反應,由此聯想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擁有了更明顯、更具差異性和競爭力的標簽,并使其擠上了與華為、小米等第一梯隊企業,在智慧物聯市場上同臺競爭。
二、華米聯的智慧交鋒
物聯網包含三層體系架構,即最底層感知層的傳感器等材料,中間的設備接入以及數據傳輸的連接層以及最上的對數據進行存儲、分析和展示,并提供業務支撐和運營管理的應用層。
各大廠商都擁有自己的優勢技術,而在智慧物聯的具體落地上也表現出不同的玩法和能力。
1、華為的優勢在于技術賦能
相較行業其他公司而言,華為入主智慧物聯的核心競爭力集中在連接層的技術能力輸出。
像云存儲和云計算這樣的應用層技術能力,市面上的同質產品相對較多,只能隸屬于踏入物聯網領域的基礎性能力。華為以NB-IoT、eLTE、EC-IoT、IoT安全等連接性技術為支點,通過開放性的技術端口,比如OceanConnect提供了170多種開放API和系列化Agent吸納企業入駐,幫助企業與華為平臺倡導的物聯網生態進行無縫對接。
如此一來,華為的核心優勢在于其牢牢抓住B端企業用戶,對華為生態體系內的企業進行技術賦能,從而擴大開放的世界,而華為手機更多的是其技術優勢之下的產品呈現,即便是Openlife的智慧家庭也將重點放在了諸如運維診斷、網絡管道、網絡安全等技術之上。
2、小米擁有強大凝聚力的用戶生態優勢
而移動端下的佼佼者-小米進軍物聯網的優勢邏輯則恰恰相反,走的是應用端能力的路線。今年4月份,小米6X發布會上,雷軍公開承諾: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%。以其相對低價的優勢,小米的智能硬件設備開疆拓土的成績斐然,已連接超過1億的物聯設備,據悉,光智能音箱小愛的月活躍設備就超過了3000萬。
搶占用戶是小米進軍物聯網的第一步,最關鍵的是以這些用戶資源搭建小米的零售生態。比如小米智能家居中的手環、路由器、攝影機、小米盒子、插座、空氣凈化器等等,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因此,小米的重心仍是以產品生態鏈作為核心連接,打造同一價值觀的用戶生態體系。
3、聯想則將籌碼壓在設備和渠道之上
聯想最新推出了新品牌Lecoo,其官網產品大致分為六大類型:Lecoo智能大致包含智能鎖、攝像機等電子產品,然后便是傳統的電腦手機及其配件,并且涉足耳機音箱等娛樂影音以及手表、手環等智能產品。這種模式和小米商城有點相似,具有長足的延展性和開放性,不同點則在于聯想目前的所有產品品類的著眼點均突出智能二字。
而根據聯想官方表示,繼個人電腦業務、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后,聯想將重點放在新型的智能設備和“設備+云”上,以更寬泛的設備產品搶占用戶市場,從而打好智慧物聯的基礎。這也是聯想試圖構建智慧物聯的一個新籌碼。
對大部分企業而言,介入物聯網浪潮中還需要充足的技術和用戶積累,聯想區別于華為的技術中心主導路線,采用了“聯想SIoT合作社”的方式,比如與Realtek合作,可以解決智慧物聯開放過程所需要的硬件市場統一接入的標準問題。這樣一來,業界強強聯合,也能優勢互補。
不過,對TO B方而言,可能更看重、更需要的是聯想的渠道賦能,這或許是聯想另一個重要籌碼。這種渠道賦能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:
1、通過“產業化+智能化”,將技術型企業合作的價值渠道往更深層次打通;
2、采用“新零售”的方式:一方面推出“惠商公司”,主打B to B,做IT的垂直電商渠道;另一方面則是成立“天禧傳奇”,將聯想體系內的原有近11000家的門店系統和線上進行連接,而聯想的智選商城體系在選品上又是采用相對開放式的模式。
加之聯想多年來的全球化戰略,積累下龐大的全球性渠道資源,聯想未來的商業想象空間還是值得期待。
三、開放借勢?最終回歸“服務力”
華聯米三家企業的如意算盤打的確實挺溜,也都抓住了智慧物聯網時代的兩大關鍵字眼:一是智慧性;二是開放性。單從各大公司對AI研究的力度就可以看出各自對“智慧性”的重視程度,毋庸贅述,反倒是這三家企業的開放借勢行為倒值得細細琢磨。
顯然,華為、小米與聯想都意識到了智慧物聯需要開放性,因而各自使出十八般武藝,以盡可能籠絡到更多的同盟者。
華為試圖像安卓系統一樣,通過開放技術端口吸納企業入駐生態,進而構建更大的服務體系;小米則是利用其產品和用戶生態優勢,不斷強化自己的王國;而聯想則采用合作模式,企業間進行優勢互補,從而構建開放生態。
但對用戶來說,如果同時購買了華為、小米和聯想的智慧品,但是各產品間又并不能彼此交互,這樣又何談“智慧”二字呢?
響鈴認為,基于以上邏輯,智慧物聯大規模落地應用或存在兩大解決方案:
第一,各大品牌之間進行開放合作。也就是華為、小米、聯想乃至BAT等各企業間的智能接口統一,產品背后的智能程序相容。但由于采用的是數據上云模式,則可能造成用戶共享的后果。
第二,另一個路徑則是各品牌提升用戶服務力,盡可能多地搶占用戶心智。
目前來看,華聯米都用的是第二種策略。其實,無論是哪種形式,智慧物聯普遍化首要的都要經歷“用戶號召力→強品牌→行業洗牌→用戶號召力→市場統一”的過程。
因此,企業再怎樣開放借勢,最終還是要回歸對用戶的“服務力”上。添加科客公眾號kekebat,獲取更多精彩資訊。
注:轉載文章,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站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如版權持有者對所轉載文章有異議,請與我們聯系。
辻本夏實
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看 黃 魸 手 機 瀏 覽 噐 咑 幵:275236.c○m 郗蒛資羱!無需下載、直接欣賞,妳嬞鍀!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█撰茁